第1857章 联华(1 / 2)

二十九号,霍建宁和史蒂夫在弯大集成电路研究所,见识到了曲老板的另一副面孔——一名威严且博学的科学家。

研究所不算很大的大会议室里,挤满了年龄不一,应该是弯省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方面最顶尖,最权威的一批学者。

就这么一群人,在老板面前大气都不敢喘。

花了一些时间,霍建宁才大致看明白状况……老板之前教这些人如何对因特尔一款叫8060的芯片进行升级。

似乎是在老板的认知里,只需要大而化之的讲一下设计方案和技术要点就足够了。剩下的具体设计工作,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。

然而,这“极为简单”的事,弯省的科研人员完成的很不好,犯了许多常识性的错误,以至于老板非常恼火。

为什么霍建宁判断,是常识性错误呢?

因为他的老板只是粗略的翻阅研究所提供的一摞设计图,就简单的用眼睛一扫……就用红蓝铅笔圈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
然后,在白板上将所有问题罗列出来,一项一项的提问,是谁主导的设计,紧接着罗列出各种学术论文和期刊上的内容,告诉分项目的设计者,他们犯的错误在什么什么时候,被哪个国家,哪个科技公司、科研机构,或哪所高校的谁谁谁指出来过……

虽然没直言不讳,但不论神情还是语气,都在告诉被点名的人:你所犯的错误是愚蠢的。

就差指着对方的鼻子说:你不学无术了……

一上午的时间,在极为压抑的气氛中度过。

霍建宁听不懂,跟鸭子听雷似的。但他也听懂了,老板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方面,也许还涉及到更多的学科,知识储备惊人的庞大。

似乎这个世界上所有主流期刊,所有发表过的学术论文,都装在他的脑子里,需要时候信手拈来。

这不是在炫耀自己的知识储备,而是图省事。

涉及到的问题和技术思路,老板直接告诉弯省的科研人员们,你们需要去看哪年哪期的什么刊物,或是什么时间谁谁谁在哪发表的学术文章和实验论文。

额……其中许多文章和论文,是老板和老板带领的团队发表的。

这让霍建宁确定,老板是一位科学家,一位非常厉害的权威科学家……这点毫无疑问。

下午的会议……应该叫教学,气氛能稍微轻松一些。

之前的技术升级是偏学术性质的,重点在于设计思路,主频只做到了9.66MHz。

史蒂夫想苹果三型计算机能够追平long家庭版的性能,主频上不能落后,起码不能落后太多。

工研院的设备工艺又有限。

权衡后,曲卓选择了混合工艺。

一块集成电路上采用两种制程,逻辑部分使用2.6微米制程,I/O部分3微米制程,将理论最高主频提高到14.22MHz。

两种制程都属于同一技术代,但工研院从西门子套弄回来的五台Mictalign100,加工2.6微米制程时良品率远低于3微米制程。

所以,I/O部分使用良品率高的3微米,逻辑部分使用2.6微米。

后续可以通过对有缺陷的逻辑部分进行区块屏蔽,分成高低两个档次的处理器。

高档货分为10、12和14MHz三个版本,供给诸如苹果公司之类对性能要求高的客户。

5到8Mhz的低端货,可以做教育版计算机或是工控计算机的处理器。

不是说说那么简单,但也不是很难,主要是涉及到双阈值电压设计。

这种思路在80年这一时间节点属于首创,但并不是曲某人的天才创意。

真正的首创,是德州仪器为了在有限功耗下实现高速图形运算,在86年推出TMS图形处理器时应